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 > 言情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55章 请令(下)
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
确定

第55章 请令(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都已经确定要对安南国动手, 以儆效尤了,那么此番下手要狠一点,就没有异议了。

    在讨论统兵人选的同时, 大家还要将后续的治理方式给商量出来。

    谁都不会觉得安南国还有翻盘的机会。

    这就意味着,安南注定是俎上鱼肉, 只能任由他们安排了。

    此国在数百年之前, 乃是中原所辖, 只不过某代战乱后,便脱离了中原的控制。

    典籍中所载的“交州”,便是安南原属中原时期的古称。

    既然安南本系中国旧地,又有前朝国王宗胤断绝——这不是到现在都没人来投奔大周吗?既然如此, 就不如当他们全死了——本朝国王欺瞒上国、国内不满等诸多原因, 那么令其复为中原,归为旧俗, 也是应有之意。

    如果没有前世经历做参考的话, 祁元询觉得这还是很不错的。

    只不过,安南与中国毕竟已经分开了数百年,就算原本是同文同种, 如今也有隔阂了。

    想要让大周能够安然地统治,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还得徐徐图之。

    先商量的是领兵人选。

    朝堂上的元从勋贵, 祁元询认识的也不少, 但是往来的不多,关系最好的就是他家母后的外家魏国公徐家。

    所以他只听武英殿内的部堂、阁臣们与天子讨论, 并不做声。

    武事方面, 天子擅长, 但是许多后勤支持毕竟需要文臣的帮助, 外加一些考量,天子可能也有疑惑,才会让臣子先议论可行的人选。

    要不然的话,让专业人员自荐不就好了?

    圣上要是真的已经下定了决心,行事应当是像上皇一样,说一不二,直接点名的。

    一个个人名听下来,祁元询归归类,其实能担大事的也就那几个。

    元从勋贵里,如今最能顶事的,是曹国公、西平侯,后族魏国公一系次之,颖国公等当年虽因光幕逃过受蓝案牵连一事,却到底已经衰颓,或让爵归居,或已往幽都,不堪大用。

    自家宗亲,周王乃圣上胞弟,如今年又最长,格外不同。

    若周王当戍守宗藩,可调南地藩王,堂亲如靖江王,宗亲如岷王、楚王等。

    这些都不论,圣上属意锻炼皇子的话,没人开这个口,但都觉得,也只能是汉王担此重任了。

    没人敢提到皇太子抚军之事。

    此事不仅没有先例,而且容易导致天子与太子父子二人因兵权生猜忌——隔壁朝鲜国的靖安大君是怎么“功勋卓著”,又是怎么从准世子一跃而为监国世子,最后受封国王的,鲜明的例子还摆在那里呢!——谁都不傻,开这种口。

    三种人选,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

    首先勋贵,后头因功封爵的先不说,京中声名最盛的,就是“开国辅运”勋贵。

    虽说大家都是勋贵,且已经按照公、侯、伯分了等级(子、男二级在定爵之时便已革除),内部细论还分一等公、二等公等,但,定鼎后因开国之功受封的,与尔后立下其他功劳受封的,到底有区别。

    有开国之功,由上皇在宣武初年亲封的,爵位前头便有“开国辅运”四字。

    只不过声名最盛、功劳最大,就代表着其实最受忌讳。

    国朝的几回大案,牵连到最后,就是在治这些元从功勋的罪。

    和宣武帝起于微末不同,乾圣帝幼年的时候虽然还处于宣武帝创业阶段,但那时宣武帝已经称王,有了根基,乾圣帝吃过苦,但已经是长于富贵。

    容人雅量,乾圣帝不是没有,但是问题在于,领兵几十万,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轻易放心。

    宣武帝为何在宣武中后期频繁掀起治罪大案?

    还不是因为他的儿子们已经长成了!

    元从勋贵的罪要治,可是仗也得大。

    看看后期能被他倚重的都是谁?

    懿文太子离世前,军中宿将以凉国公为首——这是东宫家的姻亲,已经能算自己人了——太子离世后,郑王这位太孙暗弱,凉国公便很快倒了霉。

    除此之外,受命领军的,除了德高望重的几位国公,便是秦王、晋王、赵王等诸王!

    乾圣帝对勋贵们不在意,却不能不在意自己的兄弟。

    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哩!

    所以诸王领军,做主帅,乾圣帝还没下定决心。

    是以群臣推举,又有不同的分类。

    祁元询的那一堆叔王,以他看,其实是没戏的,几位提名宗王的部堂,怕是还没从宣武时代走出来。

    剩下的便是勋贵与皇子——说白了有且只有汉王这一个人选。

    为什么曹国公李景隆、西平侯沐春是元从勋贵中的代表人物?

    不是因为他的爵封最高,而是因为他们和皇家的关系最亲近!

    别看当年光幕中,曹国公率军五十万都被赵王世子一万拒敌于城外,就觉得这人不堪重用,光幕记载中的“建文帝”怎会让这等人当主帅。

    其实从各方面来看,当时的情况中,曹国公都是最佳人选。

    魏国公和赵王一脉关系密切,就算祁元询当年居于京中就感觉出了大舅舅的避嫌态度,在建文君臣面前也是不顶用的。

    西平侯,离得太远,且掺和这件事着实尴尬。

    反倒是久居京中、屡受皇恩的曹国公,是最好的选择。

    光幕上所言的李景隆是第二代曹国公,第一代的曹国公是上皇宣武帝的亲外甥,丧母后便由舅父宣武帝抚养长大,情分格外不同。当时他的父亲、也就是上皇的姐夫还活着,受封恩亲侯,又转封曹国公。

    也就是说,初代功封曹国公的,是李景隆的父亲、追封岐阳武靖王的上皇亲外甥,恩封曹国公的,则是李景隆的亲爷爷,上皇的亲姐夫。

    论亲戚关系,曹国公还能叫乾圣帝一声表舅,叫祁元询一声表弟。

    现今也是一样的。

    天子通过正常的渠道继位,少了靖难这个流程,手底下虽然还是有自己的一批心腹武将可以任用,但毕竟没有因功封爵,统帅大军就少了几分底气。

    如果是靖难入京的话,朝中职司相比于现在,一定会空出来不少,乾圣帝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心腹,都是很简单的。

    哪像现在,天子名正言顺,却还要面对手下得用的武将名位不显,用得不趁手的前朝老臣占据高位的情况。

    曹国公因亲缘关系在宣武朝屡受大恩,终于凌驾于一众勋戚之上。

    而西平侯沐氏,也因初代西平侯乃孤儿出身,不知自己姓名,因受宣武帝与孝慈皇后二人养育,作为养子沐受皇恩而有此姓。

    若是西平侯家族也不能信任的话,国朝勋贵中,便没有几个能值得天子托付信任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现今的曹国公和西平侯,才会成为勋贵统兵的首选。

    次选的魏国公是后族,所有的皇子皆是中宫诞育,在这个方面,他们就不能再过于显赫了。

    否则的话,以外家之势,凌驾于皇权之上,置祁氏皇统于何地?

    祁元询脑海中想着这些信息,面上八风不动。

    大周征安南完全是立于不败之地,只不过是伤亡多还是少的问题。

    作为皇太子,这一回的战事,他能收到的也只是奏报罢了。

    古语有言,“君之嫡嗣不可以帅师”,所谓“君行,太子居,以监国;君行,太子从,以抚军”,就算是出镇军队,也得是跟着皇帝一起去!

    边上的汉王听群臣的议论,越听越按捺不住,越听越两眼放光,这副藏不住事的模样,祁元询也都看到了。

    但是,汉王随军的希望不大,他一点也不着急。

    “太子,你一直在边上听着,你想让谁领这个兵?”

    祁元询牙关微紧,沉吟道:“禀父皇,儿臣以为,曹国公爵位虽尊,但毕竟未熟兵事,只练过兵,不似武靖王有威望,任其为主帅,并不妥当。”

    他头一个就将曹国公李景隆投票出局了。

    当年光幕一出,曹国公就丢人丢到全中国了。

    此人勋贵子弟,没有实战经验,在宣武年虽受重用,但也只是练兵,就算光幕事件后颓废又振作,所谓知耻而后勇,可真的要将征安南的大军分配给他,让他验证自己到底是不是大周版的赵括,玩笑的代价太大,他开不起。

    “西平侯威震西南诸蛮,屡有战功,可堪为帅。只是八十万大军毕竟人数极多,独让西平侯统领,恐怕军令不能及时传达,宜另设将军分忧。”

    “有理。”

    至于副将的人选如何,兵分几路,便是天子自己要考量的事了。

    一般来说,兵分三路是最好的,殿内商量的几十万大军,实际上真的征召起来,人数肯定不会达标,也就是说出去气魄大而已。

    对外宣称的兵力和自己的实际兵力,基本夸张的话,大概比例是一比十,也就是说,所谓的八十万大军,真的动员起来,可能只有八万人,稳妥一点,一比五,也就只有十五、十六万。

    当然,十六万精兵,已经是足以征战天下的一股筹码了,传出去说有几十万兵马,战斗力其实是等若的。

    就算十几万人数和宣扬的八十万大军相差悬殊,也不能只让西平侯一个人统领全军。

    作为皇太子,“知兵”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够了,剩下的部分,他无需再应答。

    这个时候,明年才到加冠的年纪、还没迎娶王妃进门的汉王,用他洪亮的嗓音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一时间,殿内侧目。

您正在阅读《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的章节:第55章 请令(下)
手机阅读地址:https://m.qqtxt.cc/html/58742/15842283.html

【高速文字首发 www.qqtxt.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qqtxt.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