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 > 耽美 > 穿回古代好养老 > 第二章缘由 (2)
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
确定

第二章缘由 (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以前风夜小的时候,姥爷偶尔去山里也会带馒头果、山葡萄什么的回来给风夜。

    这种树一般长在山涧、山坳里靠水源的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结果,果实

    长在树的根部,长成的青果十几天左右就会成熟。风夜摘了一个剥开,浅粉色的果肉好看又可口,咬一口,清甜多汁,嗯,真是怀念的味道啊。

    把另外两个成熟的馒头果摘下来用树叶包好放进背篓里,风夜继续探索这片林子。

    12

    12、惊喜 ...

    蝶山是这片山脉最高的山头,这里的野果种类很多,有刚才的馒头果树、小丛的山捻子、和树藤缠在一起的山葡萄、喜欢阳光的长满小刺的金樱子、果实非常咸的盐肤子、一串串红红的金刚子、野沙梨……其中很多都是药食两用的,像金樱子、金刚子这些可以做药又正碰上成熟期的,风夜每样都摘了些。

    转过一个陡坡,是一小片平地,地上都是小灌木丛和厚厚的落叶,周围都是高大的不知名树种。在其中一颗缠满树藤的大树边,风夜发现了一棵山药,山药苗都跟树藤缠到一块去了,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风夜把背篓放到一边,拿着铲子蹲在地上开始挖。山上野生的山药总是长得很深,长长的一根有时候会长到岩缝里去,山药又脆,一不小心就断了,很难挖的。花了不少时间,掘了一个半米方圆的深坑,总算是把山药完整的挖出来了,好家伙,长得有婴孩手臂粗呢,还长了些分叉,毛毛糙糙的,掂量着还怪沉的。

    ……

    寂静的树林里只有鸟儿和虫子的鸣叫声,阳光在某个地方漏进来,把深林里的阴暗驱散,微风吹过,树木发出轻轻地簌簌的声音。风夜坐在地上,一边休息一边整理好背篓里的东西,该往回走了。

    起身正要转回去的时候,不远处的地方忽然传来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好像是什么东西在拨拉树叶。风夜的心一下子就像看到恐怖镜头一样提了起来,他定定的站住,看看四周,又凝神听了听,可是声音又没了。不一会,正当风夜以为是自己幻听准备走的时候,悉悉索索的声音又传了过来。风夜双手紧握着铲子,犹豫了一会,还是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挪的往声音传来的一从灌木丛过去。近了,鞋子踩在树叶树枝上的声音也惊吓到了那草丛里的东西,声音一下子就停了,风夜定住不动,屏气打量,还没等他看清楚的时候,从灌木丛里猛地冲出一只羽毛鲜艳的山鸡来,咯咯地叫着往山上飞扑着逃走了。风夜被吓了一大跳,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山鸡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

    风夜放下铲子,拍拍卟卟跳的心松了一口气,心里又犹豫着要不要追过去看看,或许会发现山鸡的窝呢。想了想,又估计了一下时辰,应该还没到申时吧,去看看吧。

    沿着山鸡逃窜的方向走过去,转过这片山坡,过了一个小山沟,风夜就听到了几声低低的咕咕声,循着声音越过山梁,轻声的靠近,风夜就看见在一大丛浓密的山角刺藤边,两只山鸡正扒着地上的草觅食,一只羽毛鲜艳的正是刚才风夜遇上的那只,另一只灰白短尾的,可能是那只山公鸡的配偶。看情况,山鸡的窝应该就在这附近,说不定就在那从刺藤下面的石窝里。

    风夜蹲在草丛后面看了一会,觉得还是回去好了,山鸡蛋还不知道有没有呢,山鸡么,就两只,人家还是夫妻俩,还是别破坏人家好了,再说了,他有没有本事捉到还是一回事儿呢,还是等明年再说吧。

    沿着原路走回去,经过那小山沟时,几棵熟悉的苗子叫风夜一喜:嗨,那不是土豆嘛?!几棵挤在一起,被草稍遮住了,难怪他刚才没看见。把它们挖起来,嗯个子不大,还坑坑洼洼的脐眼特多。这不正好做种署嘛,这真好比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风夜心里那个高兴啊。沿着山沟周围四处找找,又给他找到了几丛土豆,还发现了一棵……人参?看样子很像书上说的野山参,根茎上环状对生六片叶子,每片叶子上又有五枚大小叶子,根茎顶上生着一簇伞形的鲜红色球果,可不就是人参棵苗的样子嘛。

    风夜小心的把它挖出来,根块像是长孬的黄褐色小萝卜,主根上还生着些分支,整个看上去又像是山上随便哪种树藤的根,有很多细小的根须。风夜研究了一会,决定还是拿回村在找人帮忙鉴定一下好了。

    一路下山,到了山谷里喝了几口水,看看天色不早了,风夜步履轻快地翻山回家。

    刚走到后山的竹林边,风夜就碰上了正在砍竹子的村民高福全,也就是高村长的弟弟。

    “哟,李同这是进山回来啊。”他看到这背着小背篓,左手提着铲子,右手拖着一把干柴枝的李家小孩儿,率先打起招呼来。高大叔长得也像高村长,不过人憨厚老实,是个不错的长者。

    “是呀,大叔。您砍竹子做什么咧?”

    “想做个背篓,旧的都快烂了。”

    “哦。那大叔我先走了。”风夜顿了顿,期期艾艾的又说:“大叔……您能帮我个忙不?”

    高大叔把一颗大竹子的枝叶砍去,直起身来笑着说:“看你这个娃子说的,有什么不能帮的?说呗。”

    风夜扔下手里的东西,从背篓里找出那棵疑似野山参,“我在山里挖到这株……好像是野参,您看看是不是真的。”

    高大叔接过来,凑近了仔细看,又闻闻气味,“没错,应该就是野山参了。早年我们村里也有人挖到过野参,还没你这棵大。你看,根部这里的螺旋纹,纹还不浅,是有些年头的;须的粗细一般,又长又韧,根须上有圆珠样的点。九成错不了,不过明天集日你还是拿去药铺再问问人看。大明对这个兴许更清楚些,早年他就曾经挖到过一棵小野参,你拿去问问。要是真的话,你这棵在我们这里怪少见的了,在药铺能卖个不低的价钱了。”

    “真的?谢谢大叔!”风夜这下子高兴坏了,真的人参哎,古往今来的贵重物品啊。

    回到家,风夜把今天的收获都整理了一遍,草药洗干净晾在院子里,土豆按着老办法催芽,栗子留着明后天再剥刺壳。那棵人参则放在屋里阴凉的角落。

    时候也不早了,喂了小鸡自己做饭吃了,风夜把明天赶集要带的东西都收拾好,整齐的放在背篓里,这才去洗澡睡觉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的好多野果偶是参照老家乡下的写的,好多偶都是吃过或者看过,却不知道名字的,还是要感谢万能的百度。山药是小时候跟大人一起挖过的,山参是别人挖到过的,就拿来用在这里了。

    13

    13、谈判 ...

    第二天一早,天才刚亮,风夜就醒了过来,静静地躺在床上,脑子里想着今天赶集的事儿,好不容易天终于大亮了,他穿衣爬起来,洗漱做饭,又蒸了两个荞面窝窝头放进背篓里做午餐。吃了早饭背上背篓,风夜就往村子里走去。

    今天正好是立冬,逢大集,村里好多人都要会去县城赶集,而有东西要卖的就要趁早赶早集。风夜到了村里晒坪边的时候已经有好些人家在等着了,张木匠一家也在。晒坪边有两辆牛车,敞篷的那种,是今天众人赶集的车驾。

    风夜一到,张胜小朋友就大声叫起来:“李哥哥……”,搞得正聊天的一群人全哄笑着往风夜身上看。

    “李同来啦,快过来,一会就出发了。”张嫂子招呼他,风夜答应着走过去,跟其他人一一打了招呼。

    等到高大明和他媳妇也出来后,人也到齐了,大家分坐上两辆牛车,热热闹闹的往集上赶去。

    到了县城,把牛车寄放在城外相熟的人家里,大家就在街上分开了。高大明夫妇也要卖药材,于是风夜就同他们一起往城里最大的药铺走去。

    此药铺位于城南的一条主大街上,这里的许多店铺都是属于比较高档的那类,门面宽敞明亮,装饰整齐多样,进出客人的穿着明显的就比东市那边的好。东市就是以前风夜第一次来集市逛的那边,挨着城门的那一片。

    到了药铺,门楣上那块草书的“妙手回春”黑底金字大招牌瓦亮瓦亮的,门两边是一副对联:虽无丹药可医贫,但有仁心可治病。写的倒是不错呢。

    进门是一个大堂,此时已经有不少人在等着看病了,大堂里面正对着门口的是一组柜台,后面是一整排贴着墙高约四五米的药柜,三个伙计在柜台后面配药,一个中年摸样的账房在拨打着算盘;大堂的左面摆着一个桌子,坐堂大夫正在给一个老妇人把脉;右面是供病人和客人休息的地方。左边的角落里有一个挂着布帘的边门,此时风夜他们正由一个小伙计领着穿过边门进去里面的院子。院子里是一个大天井,摆着各种各样的药材,大大小小的簸箕箩筐把院子占得几乎没地方落脚。

    风夜把昨天挖的山药和晒干的草药给伙计称了,总共卖了两百文钱,等高大明也卖了药材之后,风夜对称药的伙计说:“这位小哥,可以麻烦你请你们掌柜的来一下吗?”

    小伙计诧异的看了风夜一眼,“你有什么事啊?”一副没事别在这烦人的不情愿样。高大明是来惯了这里的,这时在旁边说:“我这兄弟有一棵野山参,想请你们掌柜的来看看。”

    听说有野山参,小伙计不怎么相信的又看了风夜几眼,才不情不愿的放下手里活计,进入院子最里的一间厢房,不一会出来,“是你有野参么?管事的请你进去。”小伙计对风夜道,神色间已收了些怠慢。

    风夜一个人进了厢房,高大明夫妇则在外面大堂等他。

    药铺的管事是一名看起来三十多岁摸样的精明男子,“是你有野参要卖?”男子把风夜让到一边坐下,面带笑意的问,闪着精光的眼睛不着痕迹的把风夜打量了一遍。风夜前世的时候也跟各行各业的人打过交道,此时对着这个精明的管事心里倒是有了一种久违的谈判前的镇定。他不慌不忙的解下背篓,从里面拿出那棵用大树叶包着的尚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的连茎野山参,“就是这棵,是我昨天才从山里挖到的。”

    那管事看了一眼,眼里闪过讶异,面上却神色如常的接过风夜手中的野山参,小心仔细的看起来,越看心里越觉得惊异。这棵可是正宗的野山参啊,长了起码有四五十年了,在这种并非产参之地的小地方也算是难得的了,更难得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少年倒是明白,挖的时候没有损坏野参的茎部和根须,这样全须全尾的野山参处理之后算是上品,拿到外面的大地方去能卖到四五千两银子,在京城甚至七八千两银子有时候也是有人买的。

    这样想着,他掂量着手中的野山参笑着对风夜道:“两百两银子。两百两我们就收了。小兄弟你看怎样?”

    怎么样?

    在这里,两百两那就是二十万个铜钱,一文铜钱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一块钱,二十万块买棵几十年的野山参,有这么便宜?

    “大明哥说了,这棵可最少能卖五百两的”,风夜心里嘀咕了几下,而且刚才明明就看这个管事一脸奸诈样,分明就是欺负他不懂,想贱价买走他参。风夜回想了一下在现代的时候,网上拍卖的百年野山参的价格,对比了他的这棵,在现代的话应该能卖到一百万甚至更多,在古代那还应该再贵点吧,何况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人工种植的人参,都是靠人去挖野生的,这东西又是可遇不可求的。物以稀为贵,那应该价格更高才对。打定了注意,风夜也面作沉吟犹豫状,“只有这个价?”

    管事看对面小少年这样,于是叹了一口气,又一脸痛快样的说:“那这样,我给你三百两,再高也没有了,这还是看小兄弟你的参损坏不大才给的这个价,再说,你的参年份太少,也不算好,你去别处铁定是没有这个高价的。怎么样,卖不卖?”

    三百两?哼!虽然三百两对目前的风夜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但是对于他的这棵野山参来说还是低了点吧?我就不信这里的人参就这么便宜!

    风夜抿嘴笑笑,从管事手中拿回野山参,“大管事您看,我的野山参少说也有三十年了,挖出来还全须全尾,这晒出来就是上好的参,不会只值您给的这个价吧?如果我拿去州城里卖,相信肯定有很多人抢着要吧?或者我留着自己吃也好过贱卖了呀。”叫你欺压我,我就不信我一个二十一世纪学经济的斗不过你一古代人!风夜在心里碎碎念。

    果然,管事听到风夜这么说,脸上不由僵了下,嘴角还疑似抽搐的抖了几下。

    叫你装,看我不揭破你的奸商嘴脸,风夜斜睨着管事心里得意起来。其实管事心里想的是“这野山参要是给这个乡下小子吃了,那就是牛嚼牡丹,天大的糟蹋啊!”

    这要是让风夜知道管事想的是什么那还不得把他气个半死。

    两人讨价还价的磨了大半天,最后以一千两的价格成交。

    当风夜怀揣着一千两的银票走出药铺的时候,管事心里对这个少年已经是不得不另眼相看了,而风夜的心里那个兴奋劲啊,完全不知道其实他还是斗不过一古代人,白白亏了几千两银子。若干年后知道这个事实的风夜气愤之余不由得大叹: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古代的奸商也是不可小觑的!

    作者有话要说:这个人参的价格是参照网上拍卖的来写的,不要跟我较真哈

    14

    14、财富 ...

    从药铺出来,风夜就对高大明夫妇表示想去钱庄,这么一大笔钱带着总是不怎么保险,还是存进钱庄比较好。

    高大明也不问风夜的野山参卖了多少钱,就带着他去这条街上离药铺不远的正泰钱庄,这个钱庄是全国通兑的大钱庄设在这里的分店,最是保险。

    风夜开了一个户头,把手上的银票通兑了,除出20两银子之外其余的980两全部存进户头里去。存钱的时候风夜方才的兴奋劲减了不少,原因无他,就是古代的钱庄存钱不但没有利息还要交保管费,真是忒不划算。

    出了钱庄,三人往东市走去,高大明夫妇还有半篓子鸡蛋和一些绣品要卖,风夜也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两边分开了。

    有了钱,风夜的底气也足了,一千两啊,风夜穿越后的第一笔收入啊,还是这么大笔,在现代那就是百万富翁了,中彩票也没有这样的运气呀,感觉真是从贫下中农一下子上升到资产阶级一般,高兴啊!省着用的话过一辈子都是绰绰有余了,以后再不用愁没饭吃没衣穿没暖被子盖了,他现在也算是有存款的啦!原来不敢买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买了,要买什么呢?嗯,棉花,布匹,做菜的各种调料,还有肉……风夜喜滋滋的计划着,古代的生活在他心里变得美好起来。

    将近中午时刻,集市上的人渐多起来,风夜逛了一圈把一些要买的小件东西都买齐之后就去地摊街找高大明夫妇。

    到了地摊一条街,这里可比外面那些店铺还要热闹,从十里八村挑东西出来卖的各色摊贩占满了街的两边,说是街,其实也就是一条宽敞点的巷子,被开辟出来做了自由地摊街的。农家们自己卖的东西都是便宜又实用,这里离主大街又近,因而大部分顾客都喜欢到这里来逛上一圈,能淘到自己需要的好东西的兴奋明显要比外面大街的高。

    风夜从拥挤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大明夫妇,然后就发现高大娘、高彩丽高小明也来了。大明的鸡蛋也刚卖完,于是一行人就在高大娘的提议高小明的强烈附议下去食街吃牛肉面。

    走在大街上,高大娘问风夜:“你的东西都买齐了?”

    风夜摇头,“还差着布和棉花呢,我想做一床被子,还想做些衣服,等一下想请大娘帮我看看要买多少,我不是很懂这个。”

    高大娘一拍额头:“看我都忘了,没错,是应该做了,眼看着就冬天了,先前你爷爷下葬的时候已经裹去了一床,你家现下的那床也是又硬又冷的。听说今年的冬天还要更冷呢,不定还会下雪呢。你的衣裳也要赶着做几件了。等下吃了午饭大娘就带你去买布,回村找你高二嫂子给你做出来,她手艺好。”

    ——

    食街。

    好像古代时候关于吃的行当总是特别多,上一次风夜赶集的时候没逛到这里,现在他总算是有机会体验古代的美食盛况了。

    食街上除了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酒楼茶楼饭庄,还有许多类似现代夜市上卖牛杂烧烤的那种摊档,一两个人就可以撑起一档来做生意,卖的都是五花八门的小吃食,香煎红薯饼、油炸粉芋头、千层糯糕、绞丝糖丸子、灌汤小笼包、葛粉芝麻糊、百花冰糖水……还有传说中的冰糖葫芦,电视上播的也没有这么多,把风夜看得是眼花缭乱加口水直流。

    他跟着高大娘一家到了一个卖汤食的档子,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忙着端汤煮面。他们在一张空桌子坐下,高大娘给每人点了一碗牛肉面,又对风夜介绍道:“这家的牛肉面是祖传的手艺,全城最好吃的,也不算很贵,呆会你尝尝。”高小明也在一边起劲的说:“可好吃了,汤好喝,面好吃,还有牛肉。”风夜没好意思说自己带了窝窝头只需要一碗汤,反正他今天也赚了钱了,改善一下伙食也是应该的,顺便连同高大娘一家的请了。

    没等多久,热腾腾的牛肉面就上来了,大海碗装的素白面,牛骨熬得浓汤闻起来很香,油绿的青菜叶子上还有几片酱香牛肉,汤上撒着香菜末,光看起来就让人食指大动。吃上一口,味道真不错,即使是吃多了现代美味的风夜也不得不承认,要是在大冬天里能吃上这样一碗面,那真是无上的享受啊。

    吃完了好吃的牛肉面,众人也热出了一头的汗。风夜抢先把帐付了,高大娘在一旁把眼一瞪:“你这孩子干啥子呐?难不成你大娘吃一顿牛肉面也吃不起吗?还要你这孩子给钱!说了是大娘请你吃的嘛!”高大明也掏出了钱要还给风夜。风夜赶紧解释:“大娘,大明哥,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今天卖了药,也有钱了,我就当是喜事儿请大家吃一顿也是应该的。您别误会。”几人听他这样说才作罢。高大娘走在大街上还在给风夜说教:“……你也不小了,过了年就十五了,你应该把钱好好地存起来,留着以后盖房子娶媳妇。你家里现在也没个嫡亲的长辈,自个也该好好的谋划,别到时候急。……”说着说着又分析起村里哪家的姑娘怎样家底怎样,大明的媳妇和彩丽姑娘甚至大明小明也在一边附和,风夜听得头上直冒黑线:他还未成年呢!

    众人一路说着就到了布庄,高大娘帮着风夜挑了两匹布,粗布做被子里,细布做面,风夜自己也选了两匹厚实的棉布来做衣服。对于架子上的那些丝绸、锦缎,风夜不是不觊觎的,只是觉得以目前的他来说没必要。难道你见过穿着绸缎种田的农民么?

    15

    15、心思 ...

    给风夜挑好布匹,过了半个多时辰众人才从布庄出来,而原因就是高大娘一家花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仔细又仔细的挑选各种布料。从他们的谈话中风夜知道是在给高家二姑娘——即将出嫁的彩丽备嫁妆。难怪整天窝在闺房里的彩丽姑娘今天也来逛集市呢!

    今天的集市真的是特别的热闹,依风夜看可以赶上现代过年过节时候的商场了,也因此造成了今天的赶集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众人才各自把东西采买齐全。

    回去的时候牛车比来时载重大了许多,不仅是人多了东西也堆了不少,大家相互分享今日的购物喜悦,热闹程度惊得山边林子里的动物们纷纷逃窜。

    回到村子里,风夜直接将布匹和棉花拿到村里针线活做的最好的高二嫂子家请她帮忙做被子和衣服鞋袜,然后一个人扛着其他东西回家了。

    ——

    次日早晨,风夜是在床上被冷醒的,屋子里光线有点阴暗,从屋外传来一阵一阵下雨的声音,冷飕飕的空气让人有了冬天的感觉。风夜起来伸展蜷睡得酸累的身体推开房门,冷意一下子更扑进了屋里,真冷啊,院子里看去都是湿湿的,幸好前几天抱了足够多的柴禾回来,要不然都被淋湿了,这天变得还真快啊,昨天天气还好好的呢。

    风夜缩缩脖子,先去喂了那些也冷得瑟瑟发抖的小鸡,然后就起火煲汤做饭。昨天回来得有点晚了,晚饭风夜就着开水啃了中午剩的窝窝头对付着过去,买回来的肉和骨头、鲜鸡爪都还没处理呢。先做个汤吧,再弄他最喜欢的泡椒凤爪,昨天在集市他可是好不容易才弄到了一斤多的鸡爪和鸡翅尖的,人家摊主都不是很愿意将这些砍下来单卖。

    风夜把猪筒骨用洗米水洗干净,再用刀背使劲砸了几下,连同几个新鲜的凤爪扔进开水锅里煮几分钟,捞出来放进昨天新买的砂锅里,把猪肉也切了些进去,放上姜片、胡椒粒、干八角、草果、枸杞子、香菇,加水架到灶上煲。

    风夜就坐在灶膛边看火兼取暖,红红的火苗把周身的寒意驱散,身体放松下来心思也活络起来。

    他在考虑是不是要重新盖一座房子,现在的这土坯屋子看起来是破烂的可以了,空间又小,顶上盖的茅草虽不会漏雨但是冬天肯定到处漏风;床也是木板床,卧房和厨房不相连,想砌个烧火的土坑也不方便;洗澡间也没有,更重要的是厕所,这里的乡村都是自己家随便在屋后或者哪个角落盖个能遮挡的地方就是茅厕了,不说卫生的问题,就是像这样下雨天,想去方便还真是非常的不方便的。风夜家的茅厕就在屋后菜地还要往林子过去的大树下,用的是竹子和茅草围起来的棚子,刚穿来的那会儿风夜还真是异常的不习惯,每次去方便就别扭得很,他老早就想对之进行改造了。可是吧,他住的地方尚且如此粗糙,改造个厕所有什么意思呢?先前是没条件没办法,可是现在他不是有钱了吗,在城里买套宅子也不是问题何况是在村里起个房子?

    虽然,他要盖房子是突然了点,可能村里也许会有人议论,不过过日子不就是自己的事儿么,重要的是自己舒服,哪里用得着管别人说什么呢。这次他得了人参的事儿也没多少人知道,高家的人都不是那种长舌的,村里就算知道了有人眼红也没办法。而且现在正是秋后,各家都有足够的人手,要请人也是方便的,房子盖好了正好可以过冬了。

    风夜又想到自己不知道还能不能穿回现代去,或许这一辈子都会在这个山村里度过的,那盖房子也是必然的事情,有房有车有存款可是风夜上辈子连同这辈子的最大的人生目标呢!整天住在破茅屋里可不是他的风格。

    风夜在一边在心里谋划着,一边用柴枝在地上画着,灶上的汤慢慢的飘出香气来,风夜又把半个萝卜切块放进去熬。

    雨还是在下个没完,山村远近笼罩着一片静谧的烟雨中,风夜站在门口看着,感觉整个世界好像只有他一个人,虽然有点孤单,但是很平静很安宁,他渐渐的习惯和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或者,就这样与世无争的过一辈子也是不错的,回不回去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风夜自嘲的一笑,真是的,天下雨人就有点忧郁了。

    风夜做了饭,又快手快脚的做了个红烧鸡翅,在汤里烫了些白花菜,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兼午餐了。

    好久没有喝汤了呢,风夜是个地道的南方人,喜欢老火煲汤,以前就算是单身过,他也经常自己买食材煲汤喝,周末的时候宅在家里,煲上一锅汤基本上是风夜的习惯了。昨天他一下子就买了四斤骨头,可以煲很久了,猪筒骨就是很耐煲的,一直可以煲到骨头酥烂了去。

    慢吞吞的吃了饭,天还是在下雨,风夜没办法出门,就拿出材料做起泡椒凤爪来。

    先把凤爪洗干净,踢去爪上的指甲,把爪子剁成小块,放进锅中的烧开水中,加入适量的盐、花椒、八角和糯米黄酒煮十几分钟,然后捞出来再清洗一下,之后浸泡在冷水中一会,再用温水洗去凤爪表面的胶质。找出干净的小坛子来,放进盐、白醋、花椒、蒜米、生姜片、桂枝皮、干蘑菇粉,和前段时间腌泡好的山椒一起,又倒入少量的泡椒水和适量的开水,把这些调料搅拌均匀泡上一会,放凤爪进去。

    照风夜以前的经验,这样泡上一天就可以吃了,想一想还真是流口水啊。前世的风夜虽然是南方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偏向于清淡,但是由于大学时是在西南地区读,渐渐习惯了那里的重口味,也就练就了能吃辣的本事,后来更是喜欢上了麻辣火锅和泡椒类的食品,工作后自己开伙做饭总喜欢备着一瓶泡椒,去超市购物也总是少不了泡椒凤爪。

    把坛子密封好,搁进碗柜里,风夜又没事儿干了。

    自从穿来了古代后风夜发现自己变得勤快多了,整天就想找点事情干,也不知道是不是危机感太强还是怎么的,以前在现代的时候啊一到了下班、周末休息就赖在屋子里不想动,整天趴在电脑前像个软骨动物似的,衣服塞进洗衣机,地板一周拖一次,好在做饭还勤快,没有宅成瘦伶伶的排骨男。

    作者有话要说:猪脚开始向幸福生活飞奔啦^0^……

    16

    16、盖新房 ...

    秋天的雨都不长,第二天天气就放晴了,太阳又高挂在天上,把昨日的湿气都晒了个干净。

    风夜用一个早上的时间把第二批催芽成功的土豆种好,趁着天气好又去看了一遍麦田,多余的水都从挖好的沟里流走了,没有浸泡坏麦子;荞麦地经过昨天的那场雨刚好把地湿了个通透,省下风夜浇水的力气。

    因为没什么事情做,下午吃了饭之后风夜找来一块木板,用木炭在上面勾画将要建的房子。房子外表不要太出挑太另类,但是基础和内里的设计风夜希望可以将现代的一些理念融合进去,比如下水管道、化粪池、卫生间等等,这样住起来舒服又方便。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这个时代的技术限制,将一些需要安装的东西找出合适的替代品,但是关于这些他都不是很清楚,于是他又跑到张木匠家向他了解。

    对于风夜要盖房子的事儿,张木匠稍表惊诧,更多的是替他高兴。

    “是该盖房子了,你家的那屋子也旧的不行了,冬天也不暖和,有办法的话盖起来也好,等过两年也方便你娶媳妇。”张木匠笑吟吟的说,张嫂子也在一边笑着附和。

    风夜心头大囧,怎么个个都说到他的终身大事上去呢?看看他那小身板,才那么丁点的孩子就被人惦记着娶媳妇了,古代的婚姻真是摧残少男少女啊!还好,现在的他是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的孤儿,要不然真的会被逼婚的,风夜心里是无比庆幸。

    风夜跟张木匠讨论了建房子材料的事儿,又拜托了他帮自己做一整套的新家具,于是两人接下来又讨论了关于家具的材质式样问题。把基本的都定下来之后,张木匠拍着风夜肩膀高兴的道:“兄弟你放心,我做完了现在手头剩的一点活后就开始做你的,那等你新房子盖好的时候家什大概也做好了,俺们一起帮你弄进去,整的妥妥当当的。到时候,兄弟你干脆就一起把入伙酒一起办了吧。”

    这里入住新居的时候都要摆酒席请亲朋好友来闹一顿,以示吉祥喜庆,称之为“入伙酒”。风夜当然是入乡随俗,于是也高兴的回道:“没问题,到时候请大伙一起喝酒,乐呵乐呵。”

    敲定了张木匠这里的事情,又被张嫂子拉着吃了晚饭,风夜就向张家告辞。回家拎出一小罐榄角,风夜掉头又往村里去,盖房请人买材料的事情还是得请高村长帮他合计合计。

    到了村长家,他们刚好吃了晚饭,高大娘看见风夜进门,拉住他问:“娃子吃饭了没有?”

    风夜笑着说:“吃了,大娘。我过来时有事想找高伯伯。”

    高大娘指着堂屋,“你伯伯在里面闲着呢,你进去吧,大娘收拾一下。”

    “没事,大娘你忙你的。”

    风夜跨进堂屋,秋天的夜晚来得特别快,屋里早点着一盏油灯,昏黄的光把屋子照得影影绰绰的看的不是很清楚。高村长和大明二明都在,正闲聊着。他们早听到高大娘和风夜的对话,所以打了招呼等风夜坐下后就问是什么事需要帮忙。

    听说风夜要盖房子,高家父子三人都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半响,高村长把手里的烟筒磕了磕才说:“盖房子是好事,按理说你家的房子早该盖了,那你说说你是要盖什么样的,伯伯好帮你参谋参谋。”

    风夜把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高村长听了没做声,又过了一会才沉吟着说:“李同啊,你别怪伯伯失礼。”看风夜点了点头,接着道:“这房子如果是按照你方才说的建起来的话,从买砖瓦木材、请人帮工流水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少的银子。你……你家是没个嫡亲的人帮着的,那伯伯问你,你现在有这么多银子么?你家原本就不是很宽裕的,你爷爷过世时也花了好些银钱。如果银子不够,那你是不是今年先盖着两三间,等以后攒了钱再接着盖?你这样把钱全放在盖房子上,以后还怎么过活呢?”

    犹豫着停了一会又说:“要不……如果你实在是要这么一次盖好的话,伯伯也是可以帮着你一些的。”

    风夜听了心里有些好笑,原来高村长是怕他没钱,又以为他是年少急躁,不懂得规划会把银子花光了,全然不知道现在的李同其实在灵魂上已经是个奔三的人了,连上这辈子的话都差不多能赶上高村长的岁数了。先不说风夜现在有足够的钱盖一座足够好的房子,就算他要建房而钱不够,他也不会为了房子而不顾生活,更不会借钱来盖房,在这里不像现代,买房可以直接找银行贷款。山里的人家生活节俭,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来,家家户户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了的,就算是家里有些余钱那也要慎而重之的留着以备不时之需,又哪里会把钱借给别人?高村长说要帮他,那也是看在他是村里贫苦孤儿和两家往日的情分上而已,况且,高家虽然在村里是比较殷实人家,但是要花钱的地方也是不少的,今年年前高家二姑娘就要出嫁了,要花的钱也不少。……

    这些想法在风夜的心里过了一遍,只一会儿,他笑着对高村长说:“伯伯说的是。不过伯伯家已经帮了我很多忙了,我怎么还能再麻烦伯伯呢!我前两日卖了个野山参,挣了一些钱,我估计着这钱起房子应该够了。”

    高村长瞥了大明一眼,漫不经心的点起烟筒,对风夜说:“我也听大明说过你得了一个野参,卖了个好价钱吧?”

    “嗯,是呀。”风夜想起这个心里也是高兴。

    “那你知道盖房子大体需要多少钱么?”高村长又问。

    风夜不好意思的笑笑:“大概知道,五六十两银子吧。”

    大明在旁边说:“兴许要不了这么多,五六十两连家具都可以添上了。你卖野参的钱足可够了。”风夜点头赞同。

    高村长又看了大明一眼,想了想,对风夜说:“既然你自己心里有数了那就行。盖房子也快,我们村里就有现成的好手,现在也正是闲时。打个招呼就可以开工。”

    风夜高兴的说:“就是这个事儿要麻烦伯伯出面,帮工的工钱尽可以按高的算,这方面没什么问题。还有就是买砖瓦材料的事,依伯伯看要从哪里买?买什么样的?要买多少?这些我都不懂。”

    “帮工的事好办,我明儿去各家里打下招呼就行,开工的时候不用你管饭,至于工钱可以算便宜点,大家都是村里邻舍的,也就出个力气。打地基的石头这里山上就有,砖瓦可以去县城里王记铺子买,他们是专门的砖窑子烧制出的上好青砖大瓦,我们村里就有人在那做管事,可以请他帮忙,价钱也可以优惠点。木材么,村里很多人家的山林都有成木,要买也方便,价格方面商量好就行……”

    几个人就着油灯商讨着各部分的细节。

    第二天高村长果真就去村里和擅长泥水活的几家人说了,定下了这件事。过了一天,又到了集日,高村长带着两个人偕同风夜去了县城订购材料,村里也开始雇人开采石头,砍伐木材。

    于是蝶山村里所有人都知道:李同要盖新房子了。

    没过几天,城里的王记铺子也把砖瓦陆续送来。

    按照这里的风俗祭过土地神,风夜的房子就在晴朗的深秋开始破土动工了。

    17

    17、改造 ...

    风夜的新房子基址选在他原来茅屋还要前面一点的坡地上,那里的地势要比茅屋这边的高些。这些坡地原本就是属于风夜家的,只不过自从风夜这一世的父母过世之后就没再种过东西,他的祖父也就让地荒着,因此这整片开阔的空地上就只有几颗樱桃树,地皮上都覆盖满野草。

    房子动工期间,来帮工的村民都是回家吃饭,工程进度什么的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也不用他操心,还有高村长看顾着,一切都按照之前说好的整整有条的进行着,因此风夜也乐的清闲,每天又恢复到浇菜除草,喂鸡拾柴的田园生活。

    ……

    如此过了将近两个月,房子终于完工了。

    建成的新房楼体呈倒山字形,总共两进,前面的一进是并排划分出的五间房子,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堂屋,两边各有两间房子,靠外院的是厨房和储物室,靠内院的是两间厢房;堂屋的前门正对着前面的院子,门口有两级台阶,修建成一个室外型的玄关门廊;厨房间用矮墙隔成两个区间,一个区间就做厨房,一个区间专门堆放柴草;堂屋进去是一个庭院,里面除了按照风夜的意愿刚移植进去一棵跟他一样高的银杏果树外其他地方都还空着,在庭院贴着储物室的一角有一个小耳房,那是单独的卫生间;第二进的屋子是两层的小楼,底下一层是两个房间,其中的一间是风夜设计的附带着卫生间的主卧室;另外一个房间风夜打算用作平常的起居室,里面最值得风夜得意的是竟然砌着一个西式小壁炉,壁炉连通着隔壁卧房的坑床,冬天冷的时候白天在壁炉烧火取暖,晚上睡坑床暖和;楼上是三间房间,风夜暂时没有定义功能,一切等用到的时候自然见分晓,房间外是一条两米多宽的长廊,以后可以摆上桌椅,没事儿就喝喝茶赏赏景,学人家装风雅;栏杆是用青砖和风夜特别定制的竹子形状的瓷块修成,颇有现代小洋楼的特点,却有一种古朴幽雅的美;上楼的楼梯就修在一楼起居室的外面、一楼走廊的一端,全部是用青砖砌就,不像这里的村民普遍用的是木楼梯,最多过个十几年就要换掉。

    门扉和窗户都是从县城里定制的时下流行款式,而房子室内的地面则一律铺着这个时代用于铺地的灰色方形砖。除此之外,房子地下按照风夜的设计挖了完善的排水排污系统,也用特别定制的管道通到挖在房子外面的三个粪池里。

    整座房子整齐简雅,青砖黑瓦,白色围墙,隐隐透出一种低调含蓄的奢华,远远超出了风夜当初的想象,成为了蝶山村有史以来最好的房子。村里的人都感到惊异了,纷纷跑来看,看过之后更感惊异,这房子盖得简直可比城里有钱人家的宅院了,虽然有些地方的设计村民们根本搞不明白是做什么用(譬如那个壁炉),但是无疑地,这房子在村民们看来真是精致好看又大气。

    于是一时间村里嫉妒眼红的有之,摇头感叹的有之,衷心高兴的有之,事不关己的有之,暗暗计划的有之,但是却都在暗地里说李家的穷小子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发财了。风夜可不管这些,他只不过是想过点像样点的日子而已,就让他人说他人的吧,他自走自己的路去。

    房子刚刚建好没几天,风夜在张木匠处订做的全套家具也做好了,众人又按着他的所谓“设计”将东西搬进来一一摆放整齐。风夜是第一次有幸仔细观赏这个时代的种种家具:红木雕花的大床,上面有高高的床架;带着铜镜的梳妆台也雕着简朴的花纹(此梳妆台是张木匠夫妇极力推荐的,理由是将来女主人少不了要用。可怜的风夜!),光滑厚实的古典圆桌……此外还有按照风夜的想法做成的一张类似于现代的中式传统沙发的凉床和一张贵妃榻,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随便歪着,躺上面看看书打打盹。

    风夜大致算了一下,从盖房子到家具,所花的钱比预计的要多将近一半,主要是有好几样东西需要风夜特别定制的,这部分多费较多,但好在盖出来的房子整体很合风夜的意,那点钱的问题根本不成问题。

    整理妥当之后,风夜站在堂屋里看着这一切,觉得这总算是像个家了。

    又过了几天,房子经过熏香草、草药等物,潮气和土砖味散尽之后,在高村长的提议下,风夜选定了本月的初六,也就是三天之后,办入伙酒。所谓“入伙”,就是入住新房子前举办乔迁酒,主要的仪式和作用就是要把自家的灶神和祖宗请回新宅。

    经过和高村长高大娘以及张木匠夫妇的商量请教之后,风夜请了参与盖房子的全部帮工、高村长一家、高二一家、张木匠一家,还有李氏一族的族长和族里跟风夜这一脉比较亲的几家堂叔伯以及村里所有的小孩来吃酒庆贺,同时也请了高村长和现在李氏族长共同主持仪式。

    办酒需要采买的酒菜香烛等等一应东西是风夜在高家和他的堂伯父李胜林一家的帮助下采买妥当的,而风夜既要决定各项东西的操办,又要跟族长请教乔迁入伙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仪式步骤,整天忙得团团乱转。

    到了初五的下午,村里的帮厨等人就在风夜家忙活开了。

    到了吉日这一天,卯时未到,风夜就被其他人叫起床,洗漱沐浴完毕就在众人的簇拥陪同下去村头的庙里祭神,一整头的烧猪、整只的鸡鸭鹅、五粮蔬米、一应干果齐全,由一队人抬着去。

    先祭了天神庙,再接着是观音庙、土地庙和宗祠,每到一处,族长都要念一篇之乎者也的祭告文,风夜在一边听得直瞌睡偏还要装着恭谨的样子,严谨的按照高村长的唱诺又拜又念吉祥话,之后回到新家,祭过祖宗牌位,才正式摆酒闹腾。

    酒席摆了两天才宣告结束。

    等到入伙完毕,正式入住新居,风夜不由得大叹了一口气:终于搞完了,真是累死人啊,原来住个新房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作者有话要说:更得少了点,今晚可能还会再更一章。

    关于有些筒子担心偶弃坑,在这里请放心,偶一定不会坑的。

    18

    18、婚礼 ...

    风夜搬家没多久,村里有一件事转移了人们对风夜和他的房子的注意力——高村长的二女儿彩丽要出嫁了。

    彩丽姑娘的夫家是县城附近村子里的一户农家,家底殷实,听说未来的公婆脾性也不错,高家对对方的家里也是知根知底、甚是满意的。彩丽姑娘订婚有两三年了,家里嫁妆什么的都准备的比较充足,所以这次的酒席几乎请了蝶山村大半的人家。

    风夜当然也在受邀之列。

    为了贺礼的事儿,风夜去了一趟县城。

    这年代送贺礼最是简单,根本不用考虑受礼人的地位、身份、爱好等等麻烦的东西,只要不是犯忌讳的基本都可以。这是风夜向张嫂子请教得来的,彩丽的一些嫁妆是张木匠做的,当然也被请去喝酒,张家就准备送一副张木匠自己做的雕花八宝盒。

    风夜想了想,觉得送块布就行了,到时候再封一个利是(红包)就可以。

    风夜逛了东市,觉得不太满意,就转头去了南城的一家绸缎庄。装饰豪华的店铺里面全是上好的各种布料,柜台上还有几件做样式的袍子。风夜挑了一块鹅黄底配橙色花纹的丝绸,店家的服务不错,听说是送礼,还帮忙包装好。风夜干脆又买了两块棉布,一块白底蓝纹一块天青色,拿回去请高二嫂子帮忙裁了做袍子过年的时候穿。

    买完又回去东市,买了一套紫砂壶茶具和一套待客用的茶杯以及家里缺的锅碗瓢盘一应物事。

    ——

    到了喝喜酒那天,风夜特地跟张木匠一家同去,要不然他保不准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人多的时候还是低调点比较好。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酒席就开始了,来到高家的时候人已经很多了,在收受贺礼那里风夜看见送来的礼果然是五花八门,米啦肉啦活的鸡鸭鹅啦兔子啦皮毛啦什么都有。风夜递上自己的贺仪,除了一块绸缎之外他还封了二十文的利是,不敢封的太多也不能太少,要不然村里又有得议论了。

    婚礼当天晌午左右,彩丽夫家那边的迎亲队伍就来了,喜庆的唢呐吹打声隐隐的传来,风夜跟着村里的人一起到村口观看,古代的婚礼啊,可是新鲜玩意儿,难得碰上一回。

    队伍到了村口,一长串的鞭炮声就响起来,高家这边的喜乐吹打声和鞭炮声跟着也回应似地响起,顿时场面变得喧闹至极。等烟雾散去,来迎亲的队伍被请进了高家,可风夜却看见披红带花的新郎正一个人笑着站在村口的路上。

    风夜疑惑不已,正想拉个人来问,风夜就看见高小明在一群小伙子的簇拥下,手上红托盘里端着一杯茶往新郎嬉笑着走去。走到新郎面前时,新郎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放进高小明的托盘,然后端起茶喝了。而高小明则当众拆开红包,里面应该是银钱,风夜看见高小明在数,然后跟在高小明身边的那群小伙子就发出大大的叫好声,新郎就在高小明的带领下回了高家。

    风夜看得好笑又疑惑,找张嫂子问了,才知道那是这里的婚礼固有的风俗,新郎要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满意了才能进新娘的家门,而新郎喝了小舅子端上的茶就表示新郎对小舅子也就是新娘的娘家也很满意,将来会善待妻子爱护弟舅,双方再次对这桩婚姻表示认可和祝福。而如果小舅子不满意新郎给的红包则要另外再加封,茶也要另外再敬,新郎才能进新娘家把新娘接走。

    风夜听了笑个不停,“那要是小舅子贪心一直不满意呢?”

    张嫂子瞥了他一眼,“怎么会一直不满意呢?这又不是仇人要故意刁难,只是一个吉祥的仪式罢了,最多不过是新郎加点钱多喝几杯茶。”

    原来是这样啊,看来这风俗还蛮有趣的嘛!

    迎亲队伍在新娘家吃了一顿饭,吉时已到,新娘就该出门了。

    风夜拔腿冲到前面去看,新娘出门是不是会像书上说的要“哭嫁”呢。

    不过显然这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新娘子打扮好了盖上红盖头坐在闺房里,新郎将一封红包从门缝里丢进房里。看来新郎要准备的红包还不少啊,娶个妻子也不是容易的,风夜心里想着。

    一会儿门开了,新娘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到房门,媒婆将新郎手中的红绸一端放到新娘手中,新郎拉着新娘去堂屋,拜过新娘家的祖宗,然后向高村长夫妇敬茶。高村长和高大娘各将一封利是给新郎新娘,新娘拜别了父母就在新郎的牵引下上了花轿。

    鞭炮唢呐齐响,代表新娘一方送嫁妆过去的亲友(大部分是闺阁好友,不包括至亲)就随同迎亲队往新郎家而去,他们要等新郎新娘拜了堂才会回来,这也是婚礼的一个仪式,既表示新娘一家人缘广结亲朋满座,也让新娘娘家的人来看看新郎一方的情况,表示让他们放心的意思。

    新娘被接走了,高村长家的酒席当天晚上就结束了,不过整个婚礼还不算完。

    过了三天之后,新婚夫妇要携礼回娘家拜会岳父母,高村长照样请了许多人办酒席招待新婚夫妇,这叫“三朝回门酒”。

    新娘子出嫁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招待的时候一切都要按照客人来对待。

    新婚夫妇要在岳父母家住一天,第二天才回去,回去的时候新娘子的娘家亲族都要再送一份贺礼。到这里整个婚礼才算是圆满了。

    风夜算是眼界大开,这古代的乡下婚礼讲究也真多啊,整套流程下来比现代结婚可麻烦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个婚礼可是偶家乡的习俗哦

    19

    19、烧炭 ...

    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去,如流水无声,眨眼就到了冬天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风夜每天窝在家里,喝茶看书嗑瓜子。

    茶是自己从山上摘来搓晒的树茶(一种像藤蔓一般攀长在各种果树上的茶),可清火明目、除湿祛燥,瓜子是办入伙酒时买回来剩下的五香炒葵花籽,书则是风夜花了差不多一两银子从书局买回来的厚厚一本《大商史志》。

    话说这时候的笔墨纸砚卖得还真是贵啊,一本书动辄几百几千文钱,随随便便一支破毛笔也要十几文,一张普通的熟宣也要几十文,更别提那些上好的品种了。难怪这时候读书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有的待遇。

    风夜庆幸自己是直接灵魂穿越过来的,脑子里装的东西都还在,要是死后喝了孟婆汤重新投胎,那碰上现在这样的身世家庭,多半一生都是大字不识的农夫。

    从书上看,这个时代的字体就是中国古代的繁体字,风夜前世学的是工商管理和国际金融,对国学涉猎极少,有许多繁体字他都不认识,因此看书的时候就是连蒙带猜的才弄明白个大概意思。

    这里的文明跟中华古文明完全不一样,没有三皇五帝四书五经这些东西,不过发展的程度大致和中国隋唐时候差不多。书上说,商国开国以来已经历经二十二帝三百多年,历任皇帝的风评都不错,大商也在这几百年间更趋繁盛。现在在位的是德宗皇帝,听说是一位守成之君。今年为德宗庆隆九年。

    大商所在的位置大约相当于中国,东面和南面临海,西边是高岭国,西北是青云国,北面是明国。这些年几个国家都相安无事,相互间还通商贸易,而大商的经济则摇摇领先于周边其他几国,成为了大陆东边的经济中心。

    看书的时候风夜根本不耐烦去看那些民族发展史、国家兴衰史,他只想搞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就可以,反正他就一小老百姓,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关键,与此不相关的他一概不想理会。

    一日,风夜看了书之后突发兴致,想自己烧一窑炭。

    这烧炭其实也不是什么绝活,乡下人几乎都会,有力气的媳妇婆娘都能自己烧。冬天没来的时候村里也有好些人烧,烧出来的炭除了自家用还可以卖给城里人,而那时候风夜觉得自己没必要用木炭,也不想烧。不过现在看了书上的制炭之法,觉得挺简单的,也觉得冬天用木炭取暖或者做火锅都比较好,不像烧柴烟熏火燎的。

    于是,趁着这几天天气阴沉着没下雨,风夜提着砍刀上山了。

    烧炭要用生木柴,最好是小臂粗细的坚实木材。其实前世风夜也曾看舅舅烧过,现在还有些印象。在后山林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杂树,砍下来的树只取主干,那些枝枝叶叶留在林子里,以后又是村里人的柴禾。

    风夜砍了三天的生柴,又花了半天的功夫将他们拖到他的堂哥李长生挖的炭窑边。秋天李长生烧炭的时候就跟他说了,以后炭窑闲着时随便他用,虽然如此,风夜还是去他家打了个招呼。

    村里的山坡田坎边也有好几个炭窑,都是村里人挖的,烧炭时大家轮流用,倒也不分谁家谁家。李长生挖的那个炭窑比较小,最主要的是离风夜家近,就在他家门口的山坡下去一点的一块地上,边上相连的都是些收获后空着的木薯地,炭窑边还有个水洼,既方便也不怕失火。

    炭窑一般选在两米左右高的结实山坡土壁上挖,挖出来的窑洞是圆柱形的,大小比洗澡的木桶稍大,在窑洞的左上角挖一个大腿粗的烟囱,再在右下角挖一个杂志大小的通火口,通火口紧连着窑洞右边挖的一个半米方圆的矮洞,这个洞的作用是烧火帮助炭窑里的生木柴燃起来。

    风夜按照李长生教的方法,将生柴看成和窑洞等高的木段,把它们密密实实的填进窑洞里,空隙的地方也用小木块填上,填满后用石块和泥巴把洞口封起来。

    第二天早早的,风夜就开始来烧火。烧火是在旁边的矮洞里烧,有些大的炭窑要烧整整一天才可以停火封窑。

    风夜搬了一张小凳子到那里去,看着火兼取暖。火苗从矮洞烧到窑里去,不过半天,窑顶上的烟酒冒得又浓又急了。风夜又回家拿了几个红薯芋头和一竹筒的水来,边烧火边烤红薯吃,就像前世小的时候,他跟着舅舅去烧炭,名义上说是帮忙看火,其实就是去吃烤红薯,冬天的冷风呼呼的吹,他却被烧得旺的火烘得几乎出汗,小爪子被烤红薯的皮弄得黑乎乎的。只有在那时候,风夜对他一向深恶痛绝的烧火工作才特别情有独钟。

    烧火时除了烤红薯、土豆、木薯、山药之外,还可以做竹筒糯米。就是砍来新鲜的小竹子,一节竹筒两头的竹节留着,在一头的竹节上钻个小口,灌水进去洗干净,然后把糯米和剁碎的腊肉或者腊肠也灌进去,灌满了就用竹片把小口盖起来,之后将竹筒放到火上烧,等竹筒的外表烧焦之时,里面的糯米也熟了。把竹筒剖开,里面的糯米饭透着一股清新的竹叶香味,吃起来别有风味。风夜后来在工作的城市也见过有饭店用大竹筒蒸饭,但是吃起来都不香,一点儿也没有小时候吃的那样味道。

    唉,总之,那时候好像总是有特别多的玩意儿,现在想起来都好像是几个世纪前一样遥远了,而,隔了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无比清晰。

    寒风一阵阵的吹,把火苗吹得旺旺的,远远近近的田野里没有一个人,冬天人们都窝在家里,除了摘菜外几乎不愿意到田里去。天还是阴沉沉的仿佛下一刻世界就要隐进黑暗中一样,看得人心里沉甸甸的不舒服,只有看着那跳跃的火苗,才觉得一点舒畅和安慰。

    要是有个伴就好了,起码这样的时候可以有个人聊聊天,风夜用木棍拨拉着炭火心里暗暗想。

    火一直烧到下午申时才停下,风夜用石块泥巴迅速的将矮洞也封起来。经过将近一天的助燃,即使现在已经封了烧火的矮洞,炭窑里的生木柴也还在燃烧着,青色的浓烟从烟囱上滚滚而出。一直到了晚上,飘出来的烟才渐渐变淡,到了约戌时(晚上七点到八点),冒出的烟才慢慢的变成一缕缕。

    风夜在家门口看了几次,才提着油灯下坡去,用早就准备好的石块和着泥巴封起烟囱,再把窑门和矮洞门的封墙糊上一层泥巴,防止空气漏进去。弄妥当之后风夜又检查了一遍情况,才放心的回家了。

    又过了两天,风夜才去打开炭窑的封门。那炭看起来烧得还不错,除了颜色之外,一整条的依稀还是树木的样子,风夜从树皮还可以分辨出是哪种树。

    他把炭小心的取出来,一根根整齐的放进竹筐里,这是风夜刚决定烧炭时就请张木匠做的专门用来装炭的框。一窑子的炭除了刚开始那些还好,到了接近烟囱和通火口的那块的就有很多已经炭不成炭了,本来粗粗的一根炭条,外面一层全部成了灰只剩下芯里的一点,炭质还很疏松。这应该就是李长生所说的“霉炭”了,是由于填柴和封口的时候做的不好导致太多空气进去的关系。这种霉炭不经烧,很快就会成灰的。看来他的技术还是不过关啊,整窑子炭都霉去了一小半了。还好,好的炭装起来还是有满满的两框的,加上一些碎炭,应该够他用过这个冬天了。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小攻出场(*^__^*) 快了哦……

    20

    20、猫冬 ...

    天越来越冷了,接连好几天细雨下个不停,走到室外寒冷的北风刮得人脸生疼生疼。这种时候人人都在家里猫冬。

    风夜更是把一天的活动量降到最少,每天赖床要赖到巳时(早上九点到十点)甚至午时,起来首先点燃起居室的炉火把屋里弄暖和,然后烧火做饭。饭一般是一天两顿一起做,起个小炭炉,架上火锅汤底,一天的伙食就这样对付了。

    风夜秋天养的那些小鸡现在已经基本长成了,除了中途死了两只,其他的都被他养得好好的。那群鸡其中就有十二只小母鸡,风夜每次去喂食的时候都期待着能捡到鸡蛋。现在他喂鸡都用煮熟的糟糠碎玉米粒拌剁碎的青菜或野菜,冬天鸡也懒得吃食,但是风夜指望着这些鸡过年加餐呢,所以他每天还是坚持着拿煮熟的食物去喂它们。

    风夜家的菜园现在也颇具规模了,原来的几块地加上后来他陆续新开的地,满满的都种上了各种蔬菜,种的时候放了农家肥,所以这样的冷天他根本不需要追肥打理,只是那地上的草久不拔了也和菜长得一样壮。土豆地上早铺上了一层稻草防止冰雪冻伤,地窖里除了留种的大部分物品也被他搬出来放到厨房和储物室里了。

    搬的时候风夜还发现那两个封起来的小坛子里居然是豆酱和樱桃酒,应该是他爷爷过世前自己做的。那樱桃酒已经可以喝了,酒的颜色是淡桃粉色,像撒了胭脂一样美丽,风夜尝了点,农家米酒的醇配上樱桃果的甜,又缓又清冽,很好喝。

    无所事事的冬天让人无聊极了,风夜除了猫在家里,偶尔也去高大娘和张木匠家串串门,跟大伙一起烤火聊天。

    一日午后,风夜吃过饭后觉得一个人实在是太闷了,就去了高大娘家,还没进院门,就听到一阵热闹的说话声,走进去,里面果然有很多人,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整个乱糟糟。仔细听,原来是在讨论赶集的事。

    他刚进屋里,坐在门边的高二嫂子首先发现他,“风夜也来啦,快进来!大伙儿在说后天赶集的事儿呢,你去不去啊?”

    自从风夜盖新房子之后村里人对他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在风夜的宣扬下,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字“风夜”就在村里迅速叫开了,现在几乎没人叫他的大名“李同”了,原因就在于风夜说的“叫大名太生疏客气,还是喊我的字比较显亲切”,于是众人一致叫他风夜。

    高大娘高高兴兴的招呼他:“风夜快进来,我们正说的热闹呢。就快到冬至了,我们都想去集上采买东西,冬至过去,腊日也快到了。你去不去?”

    冬至啊,风夜对这些节日根本不熟悉,不过他也确实有许多东西要买了,储存的肉也没有,再不买就整天吃素了,所以他马上答应:“要去,当然要去。”

    他还怕这种大冷天的没个伴翻山越岭去城里呢,大伙一起去更好,热闹安全又方便。

    “可是如果后天还是下雨怎么办?”他又愁了,又冷又下雨的他真不愿意出门呢。

    高二嫂子摇头,“应该不会的,大伙刚说着呢,看这天明后两天雨应该就不下了,不用担心,就算下点小雨也没什么,东西放在牛车上用油布遮着,俺们披着蓑衣打伞走路去也没什么。你只管想你要买什么就行!”众人听得笑起来。风夜想想,也是。

    住在小山村里就是这点不方便,买个东西也要跋山涉水的。

    风夜从众人的话中知道这里的冬至是很隆重的,在这里冬至节又叫做过小年;而腊日就是传说中的腊八,家家户户要做八宝五味粥,祭祀神灵祖先,庆贺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

    这些节日风夜从来没过过,貌似现代的时候都很少人重视的。而看看现在,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要买的东西,那气氛、神情好似过节有人白送东西来一样。

    风夜看着这些高兴愉快的脸,心里感慨:古人就是纯朴啊,只要丰衣足食,日子在他们看来就是美好的,人们会为生活中简单的小事情而衷心感到喜悦,笑容满足纯粹,与现代那些俗务缠身终日忙碌日进千金却面无表情心情郁郁的城市人相比可谓天壤之别。生活在这样纯朴的人群中久了,风夜觉得自己的心也变得柔软安宁起来。

    ——

    第二天,天果然不再下雨了,到了集日那天阴云中还透出几丝阳光。

    这一次集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赶集,大家都是天刚刚亮就起床,村里的牛车全部出动了也载不下全部人,于是众人一致决定老弱妇孺坐车,壮年小伙子走路,大家结伙做伴

您正在阅读《穿回古代好养老》的章节:第二章缘由 (2)
手机阅读地址:https://m.qqtxt.cc/html/18786/5381704.html

【高速文字首发 www.qqtxt.cc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qqtxt.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